查看原文
其他

央视曝光!简历信息被疯狂贩卖,一份简历贩卖三次净赚四块六|灰色产业该被彻底清除


告诉你个秘密:这个时代没有秘密!

先问大家一个问题,这年头给你打电话最多的是谁?父母?朋友?错了,是营销电话。仔细想想这其实是个很严肃的问题,他们哪里来的你的电话,为什么他们会有你的电话?

曾经,车马很慢,书信很远,一生只够爱一个人。那些诗情画意的生活,如今已全然不见。剩下的,是每个人的隐私都被挖掘得一干二净。在互联网聚光灯的照射下,我们每个人仿若“裸体”,毫无隐私可言。每一个意想不到的信息载体,都面临被泄露的可能……

网页浏览、搜索记录、外卖点单、快递地址、微博信息、发帖内容……每一个信息,都可能让我们变得“赤裸裸”。而如今,即使求职的简历也“难逃魔抓”。一个灰色产业,也愈发壮大。在这样的大背景下,我们应该到了反击的时候!!!


个人安全信息泄露从未停止

一份简历净赚四块六!明码标价下的灰色产业!

简历,几乎是每个人都会去做的事。绝大多数人都会在简历中填入自己详尽的信息。包括住址、学历、手机号码、邮箱地址、技能、经历、获奖等,毕竟,每一个维度都可能决定是否会被录用。也正是简历包含丰富的个人信息,让其被不怀好意的人盯上,成为一种“商品”。

根据央视的调查,一个卖家透露,一份简历一手卖三块五,二手八毛钱,就是四块三,再加一次隔天,三毛,那就四块六,一天能挣几千块。有人表示,自己手握十万条个人简历,这些数据只需要40元,不少来自一些主流的求职招聘平台。

这意味着,简历已经成为明码标价下的灰色产业。这是不是与当初圆通“内鬼”泄露四十万条个人信息,几乎如出一辙?看来,简历的确成为了一种“硬通货”,在暗流之下肆意被传播。 

眼下正值秋冬招聘季,明年预计有超过九百万的高校毕业生,将有一大批求职者势必会通过招聘平台寻找工作,如果不加以有效管理,又可能有新一批的信息被泄露。


就在前几天,12月8日,成都公布了新增3例确诊病例活动的轨迹,这本是疫情防控工作的常规操作,但因为患者赵某的活动轨迹牵涉海雾里小酒吧、playhouse酒吧等场地,#成都确诊病例孙女#的词条迅速登上微博热搜,更有甚者,其遭到了“人肉搜索”——姓名、身份证号、家庭住址等隐私被网络公布,引发广泛关注。

随后认证为“成都确诊新冠女孩”的用户,发文致歉称:“我是确诊新冠肺炎的那个成都女孩,我在这里向成都市民致歉”,“ 给大家带来麻烦,打破了大家原本平静的生活。”


我们的个人信息从来都不是秘密,泄露的方式让你意想不到,更让你防不胜防。

信息泄露为何屡禁不止?

1、经济利益驱使信息买卖盛行

当今社会要想赚钱离不开信息,信息能够带来巨大的经济利益。低成本、高收益和暴利才是信息泄露的根本原因。掌握这些信息的人,手里往往有上百万个用户信息,他们可以分别销售给不同的人从而增加收益。


个人征信试点机构上市公司拉卡拉在利益的驱使下,也加入这条黑色链条,靠卖公民个人信息赚昧良心的黑钱。该机构通过从合法渠道获取,再非法转卖,向套路贷扩散,泄露信息近1亿条,获利3800万元已经形成了一条完整的黑色产业链。


2、相关法律、法规尚未健全,泄露者有机可乘。

2019年12月,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发布《网络信息内容生态治理规定》。其中规定,网络信息内容生产者应当遵守法律法规,遵循公序良俗,不得损害国家利益、公共利益和他人合法权益;网络信息内容服务使用者、生产者及平台不得开展网络暴力、人肉搜索等违法活动。违反本规定,给他人造成损害的,依法承担民事责任;构成犯罪的,依法追究刑事责任。

在此之前已出台的保护个人信息的立法规定分散且不全面,没有形成系统、统一的原则和具体实施条例、措施,因此难以为个人信息保护提供切实有效的法律保障。要有效地保护哪些个人信息被泄露的公民的利益,就必须在惩治恶人的同时,要立法建立个人信息侵害赔偿机制。


3、搜集证据困难,执行难度大。

4、部分行业监管不力,工作人员擅自谋私利。


5、个人信息保护意识不强。

如:随意填写街头的问卷调查,有关个人信息的资料不注意保管,网站注册时的邮箱和电话号码随意填写……

留名需谨慎,信息泄露危害大

大部分人对于信息泄露的危害仅仅局限在营销骚扰电话上,其实他的危害远比我们想象的更加可怕。

1、垃圾短信、电话、邮件源源不断,各种营销让你不胜其烦;

2、不法分子利用非法获取的信息实施电信诈骗、网络诈骗等新型的、非接触式犯罪;

3、不法分子利用非法获取的信息、电话、信件敲诈勒索、恐吓威胁。



最后,如何最大限度的保护自己的个人信息不被泄露,只需要记住两点:

1、个人信息电话不随意留,可匿名,昵称。

2、若发现个人信息遭到泄露,请尽快报警,用法律手段维护自己的权益。

 重拳出击下,让灰色产业无所遁形

其实,无论是售卖个人简历,还是快递信息等,都已经构成违法,乃至犯罪事实。尤其是在近年来,国内尤为重视加强对于个人信息安全保护的程度。很多泄露大众个人隐私案件已经宣判,不少人都被判刑。不过就目前来看,这还远远不够,还需要更严厉、更明确的规定才能让不法分子不敢越过雷池。

幸好,现在重拳正在出击。如,由全国信息安全标准化技术委员会编制的《信息安全技术移动互联网应用(App)收集个人信息基本规范》(报批稿)已处于送审阶段。这一规范在今年底或明年初有望正式出台,将对房屋租售、交通票务、求职招聘、网上购物、快递物流、餐饮外卖网络社区、即时通信等主要领域的App做出明确规定,细化其可收集的最小必要信息都有哪些。此外。《中华人民共和国个人信息保护法(草案)》目前正在征求意见,拟大幅提高个人违法成本。

可以预见的是,在重拳出击下,灰色产业的成本将愈来愈高。随着打击和惩治力度的提升,灰色产业可能会无所遁形。对大众来说,这无疑是一件好事。

来源公众号:科技新发现、当红小瓜



动动小手加星标,浏览文章不迷路!不用每天花费时间刷信息流也可以随时看到自己喜欢的内容啦!

往期推荐

研究生将压缩至2年,让年轻人更早就业?

2020-12-15

红外光谱数据分析||定期连载!蛋白质二级结构分析(三)

2020-12-15

文献解读 || 超薄ZnIn2S4纳米片锚定在Ti3C2Tx MXene用于光催化产氢反应

2020-12-15

不可不看的课后笔记:生物透射电镜样品精选10问之制备篇!!

2020-12-15

高校落马书记被点名:打造国家重点实验室为自己评选院士创造条件

2020-12-14


万事屋告示牌
招聘话题小编

⭐我们希望你

擅长写各类硕博热点话题,内容有趣,有料,有思想

⭐简历投递

1. 投递邮箱:18838225675@163.com2.扫描左侧海报中的二维码,添加负责人微信
关注我们

点了“在看”的小哥哥小姐姐

今年发IF>10一作


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

文章有问题?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